咨询电话

ENGLISH0755-88840386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详情页

中国衡器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

发布时间:2019-10-31 10:00:32 |来源:

     衡器中的“衡”,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奇门遁甲》的《烟波钓叟歌》里有这样一句话:“轩辕黄帝战蚩尤,涿鹿经年苦未休。九天玄女授秘诀,登坛致祭谨虔修。神龙附图出洛水,彩凤衔书碧云里。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原文是这样解释的:轩辕皇就是黄帝。黄帝在今河北涿鹿县与蚩尤(原始部落的首领,是人形兽头有异能法术)开战年复一年无休止的苦战无法获胜,九天玄女见黄帝善良并有怜民之为便教他画神符、唸咒语。于是黄帝就建造了神坛天天带领群众亲自吃斋并虔诚地祭祀上苍,潜心苦练,他的行为上感天心下感黎民。有一天夜三更时分从天空飞来一只彩色的凤凰衔着一个玉箱子放在他面前,黄帝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是大篆文册、无字天书、龙甲神章十八套书籍,于是就命容神(人名)把书中的字翻译成当时的语言文字才知道这些书都是锄奸绝邪、灭叛安邦的治国之书。黄帝选好了吉日良辰安排以下大臣各负其责:义和占日,尚义占月,车區占凤,大扰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作甲子、以干支所配纪年月日时,容成造历书、创天文学,风后演奇门图、制阵法、立兵学、订宏规,伶伦定律吕制五音,隶首定数而律度量衡,仓颉造字,车臣占星气,歧伯作内经有医有药有医疗技术和方法,容成兼而总之。从此开始建立了中华文化的坚实而牢固之基础,也是奇门遁甲源头之出处。这句话不仅仅是说奇门遁甲的开始,而是概述了中国的灿烂的历史文化全部由此诞生。据史料记载距今已有6000多年,当时出现了物品交换,但计量方法则是靠眼看手摸;而作为计重的器具 --衡器,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夏朝以前已掌握了杠杆原理,战国中期在楚中一带已广泛使用天平和砝码称量黄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计量管理散漫、标准不一,计量单位混乱,直到秦统一天下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才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计量标准;宋朝时期出现了准确度达到1厘(40mg)的戥秤,标志着当时的衡器已具有相当可观技术水准。 但是,衡器在我国又是’千年一贯’,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才有外国人将金属质秤带进我国。据载,我国于1918年出现了修理外国台秤的作坊。当时英国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货船自带台秤,台秤损坏了由中国工人为他们修理,但控制很严格,不准仿造。后来我们掌握了技术,于1922年在上海开始仿造,首家厂名为’岑南德记台秤修理厂’;1926 年南洋华侨陶志祖先生在上海开办了’陶记磅台秤修理制造厂’,修理并制造台秤,秤的承重件都是铸造的,标尺是铸铜件,承重转换件为’球式’;1931年日本产品进入中国,他们用的承重转换件为’刀式’,由铸刀改为鑲刀(1963年起草并于1965年批准的台案秤国家试行标准均采用鑲刀式结构)。作为现存的衡器行业的’老字号’--天津衡器厂,建厂于1924年,当时厂名为天津市明权度量衡厂,坐落在我国工人阶级发源地之一的天津三条石,是一个只有3名工人的私营手工业作坊,厂房面积40余平方米,从事修理台案秤业务;此后十余年,工人数虽有所增加并添置了小钻床和砂轮机,但仍以修理业务为主,直到1938年才形成了年生产销售50台500kg台秤的规模。

      全国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将日伪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的 几个度量衡制作所收归国有,并由轻工业部归口管理衡器行业。据1952 年统计,当时衡器行业只有15个国营企业,而员工总计仅有2100多名, 200人以上的有长春、沈阳、南京等度量衡厂,其余均为百人以下,最小的宁夏度量衡厂只有6个人。这些小厂的厂房破旧、设备简陋,仅有 8家能生产台、案秤,其余只能生产木杆秤;当时统计的私营企业多达 2379个,但大多数是两、三个人的小作坊,这两千多个私营企业总共有镟(车)床30台、钻床 55台、砂轮55台、刨、铣床各1台;当年统计的台、案秤总产量为12,869台,木杆秤30,573支。这就是新中国衡器行业起步时仅有的基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衡器行业迅速崛起,通过国家直接投资及地方企业自筹款项,从体制上(公私合营等)和生产规模上改组改造了一批手工业小厂、老厂,同时还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新建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目前全国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衡器厂多数建厂于此时),衡器行业才有了一个基础,但大多数为集体所有制的小型企业。从六十年代开始,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大型、专用衡器,衡器行业的生产也上了一个台阶。截止到1982年,即经过全行业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大型及专用衡器19类、150多个品种、 500多个规格,承担国家计划的大型专用衡器厂有24个,年总产量达到 17.67万台,比1952年(274台)增长了644倍;大型专用衡器产值在衡器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日用衡器;衡器产品从以民用为主转向更多地为现代工业大生产配套服务,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教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国防建设等领域,在各行各业加强管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致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维护国家声誉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基础行业。

       从1983年中国衡器协会成立至今的二十年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衡器行业的管理体制、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更是变化巨大,远非昔比。如今我国已能够独立设计制造精度高、运行快、计量准确的各种电子衡器,"手动改自动,机械改电子"已成为衡器行业不可逆转的方向;自行开发和技术引进并举,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科教工贸结合,中外合资合作,全行业历尽风雨沧桑已经展现出高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协会也在全行业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他的主体地位。据"八五"计划 末期(1995年)统计,全国衡器生产厂家达到300多个,固定资产约9亿元,职工队伍超过4万人,年产各类衡器总计333.8万台,为"七五"计划末年(1990年)的1.8 倍;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长,上缴税金增长高于利润增长,行业运行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九五"期间,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衡器行业攀上空前的高峰,以令人鼓舞的成就告别二十世纪,据2000年底统计,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了衡器企业,生产厂家逾600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合资及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5%、25%、7%、6%,其余为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达28亿元、净值16 亿元,各类衡器总产量达到560万台,工业总产值达到23.8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据海关统计,2000年衡器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3,665 万美元,比"八五"计划末期增长2.1倍;现行标准录入的各类衡器都有了电子产品,部分电子产品已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中期技术水平。 

      五十多年来衡器行业迅速发展的成果,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取得的,国家对衡器行业予以足够重视和多方面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七五"计划末期,国家通过轻工业部(含二轻工业部)拨给衡器行业的投资累计37,360余万元、外汇1,000多万美元,其他系统(包括机械、冶金、国防工业、铁道和计量等)以及地方也有一定数量的投资,总投资额达5亿以上、外汇超过2,000万美元。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衡器"这个原先在人们印象中以木杆秤为标志的计量器具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令我们全行业感到鼓舞和自豪,也令许多外国同行感到惊讶和钦佩。中国衡器业已经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在新世纪中,昂首阔步,攀登新的高峰。(网络转载)

 

本文源于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